科普脑室穿刺外引流
脑室引流术是经颅骨钻孔或锥孔行脑室穿刺后,将带有数个侧孔的引流管前端置于脑室内,将脑脊液或血性液经引流管流出,以缓解颅内压增高的急救手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急救手段,常用于脑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颅内压的监护。
一、观察要点:
1.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管要牢固地固定于患者头皮,防止引流管与头皮接触处发生摩擦,并且可适当延长引流管的长度,以免变动体位或更换引流瓶时拉出。护士应随时检查并保持引流管位置正确,尤其在翻身或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后均应仔细检查,如发现扭曲或受压应及时纠正。一旦引流管脱出切不可将其插回脑室内,应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并协助医生处理。
2.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在引流通畅状况下,脑室引流调节瓶内玻璃管中的液面可随患者的心跳和呼吸上下波动,波动不明显时,可嘱患者咳嗽或按压双侧颈静脉使颅内压力暂时升高,液面即可上升,解除压迫后液面随即下降,证明引流通畅。如波动停止,则表示完全不通,防止引流管阻塞,若引流管被血凝块或沉淀物阻塞,应用双手顺行向外捏挤至引管通畅。
3.详细观察引流液的性状及引流速度:正常脑脊液的分泌量是0.3ml/min。每24h分泌量—ml。在颅内有继发感染,出血及脑脊液吸收功能下降或循环受阻时,其分泌量将增加。因此必须每24h测量一次并准确详细记录于病历中,并进行对比,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正常脑脊液是无色、清亮、透明的,若脑室内出血或正常脑室手术后,引流初期为暗红色并混有血凝块,逐渐转为淡红色。若突然转红伴患者烦躁不安,昏迷加深及脑疝前兆,或一向通畅,突然血块增多或引流流量增多,说明有再出血。此刻在保持引流通畅的同时,应尽早行CT检查以查清病因,脑室调节引流瓶悬挂的高度可控制脑脊液的流速。此外,更换引流瓶和引流调节瓶高度时应避免引流瓶大幅度升降,以防引起颅内压较大波动。
4.预防颅内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预防颅内继发感染的关键。
5.防止颅内再出血
5.1控制引流速度:控制引流速度可避免颅内压急剧降低而诱发
颅内再出血。引流装置应位于穿刺部位以下,引流管最高点应高于侧脑室水平10—px,使颅内压维持在20.0—26.7kPa,引流速度不可过快,每日引流量不超过ml为宜,防止颅内压急剧下降导致再出血。并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速度变化,及时调整引流瓶高度。
5.2监测并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再出血的重要诱因,所以术后控制
血压是防止再出血的关健。因此术后应将血压控制在患者基础水平上,避免血压激烈波动。若血压控制不满意,持续升高,有颅内高压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护士在为患者做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医源性过度刺激和连续护理操作,以免造成血压波动。
二、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颅内感染
严密观察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若患者出现头痛、呕心、呕吐,体温在38℃左右,有时伴寒战、厌食,引流液稍混浊,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搬动患者时暂时关闭引流管,避免引流液反流,头皮切口处敷料随时保持清洁、干燥,防止细菌从切口处移位感染;各项操作严格无菌,当引流液变清、每天lOOml时可提醒医生试夹管
2.颅内出血
术后3天内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清醒的患者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勿使用刺激性语言导致患者情绪激动;烦躁不安者应及时给予镇静;癫痫患者按时给予药物;大便秘结患者开塞露纳肛、按摩腹部、食粗纤维食物等方法以保持大便通畅。高血压患者应随时调整降压药物的滴速,血压控制在—/70—80mmHg,引流速度控制在3—6滴/分,以预防低颅压引发的继发性出血。
3.低颅压
脑室引流速度不可过快,对于梗阻性脑积水病人一般引流量维持在15ml/h左右为宜,引流量过少.不能达到减压目的,过多过快,又会导致低颅压而引起病情恶化
4、气颅
引流装置要始终保持密闭、无菌、通畅,各接口衔接牢固,引流管保持在侧脑室水平上~mm,防止过度引流。若引流管近端有较多气体时,可先关闭引流管,再由近端向远端轻轻挤压,使气体离开引流管近端。双侧脑室引流时需要注意观察两侧引流速度是否一致,若快慢不等应及时查找原因,避免慢侧反流。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能治好吗中医怎样治疗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imegc.com/njszd/1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卫计委梗阻性脑积水临床路径
- 下一篇文章: 如何应对神经外科病人的再次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