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出血模型中血脑屏障开放规律及应用脑



摘自:《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7月第14卷第14期

作者:张亚红、刘重霄、周任、师蔚、郭振宇

单位:西安医院

摘要

目的在建立大鼠脑出血(ICH)模型基础上,通过观察血脑屏障(BBB)开放规律及早期应用药物进行干预,探讨ICH后脑损伤的致病机制及治疗方案。方法选用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ICH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又随机分为1h、6h、1d、3d、7d和14d亚组,ICH组、治疗组注射Ⅳ型胶原酶建立ICH模型,造模后进行脑含水量及伊文氏兰含量测定。结果ICH组:脑出血后早期(1h)即有脑水肿出现,6h至3d脑水肿增加明显,7d后渐下降;治疗组:脑水肿于3d左右开始明显增加,7d后下降。脑出血后BBB变化:1h脑出血组和治疗组即有伊文氏兰渗出,ICH组分别造模后6h和3d达到高峰;治疗组于造模后6h到达高峰。结论脑血疏口服液可以通过抑制BBB的开放,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从而减轻ICH后脑损伤。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脑血疏口服液;血脑屏障;中风中图分类号:RR.5文献标识码:Adoi:10./j.issn.-..14.文章编号:-()14--03

脑出血(ICH)后脑内血肿及其分解产物可引起脑组织继发损伤,并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研究表明:脑出血早期即有血脑屏障(BBB)破坏并伴有血管源性脑水肿等继发性脑损伤发生,而且随着BBB的破坏及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及其降解产物和炎性细胞大量渗入脑组织中,导致神经元凋亡和脑组织进一步损伤。那么ICH后BBB破坏具体时程如何,目前研究结果仍未有定论,故如何早期对BBB进行干预,是国内外神经科学领域关心的热点。近年的研究表明:脑血疏口服液具有益气、活血、化瘀之功效,临床应用发现其确实对ICH病人颅内血肿吸收起到促进作用,但其确切治疗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本实验拟在建立大鼠ICH模型基础上,观察BBB开放规律及早期应用脑血疏口服液进行干预的效果,ICH后脑损伤的致病机制及治疗方案。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分组

健康清洁SD大鼠78只,体重-g,雄性,由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动物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CH组、治疗组和对照组。ICH组和治疗组再随机分为1h、6h、1d、3d、7d和14d亚组,每亚组6只动物,对照组共6只动物,各组间动物体重无明显差异。

1.2ICH动物模型建立

用Ⅳ型胶原酶建立ICH模型,大鼠术前12h禁饮食4h禁水,0.4%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40mg/Kg),必要时水合氯醛补充麻醉,保证手术操作期间大鼠有自主呼吸,俯卧位固定于动物头颅立体定向仪上,头皮“钉子型”剪开,取前囟为原点,向右3mm,向后1mm,深度5mm为注射点(尾状核),磨钻磨开颅骨,进针后缓慢注射Ⅳ型胶原酶、肝素和生理盐水混合溶液(每1微升含Ⅳ型胶原酶0.2单位及肝素2单位),留针10min,缓慢退针,骨蜡封闭颅骨钻孔,缝合头皮。术中注意大鼠呼吸情况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大鼠体温控制在36.5-37.5℃,术毕动物送入有空调的动物房饲养。对照组组按Ⅳ型胶原酶法注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治疗组按上述造模方法每8小时灌服脑血疏口服液1ml/Kg,ICH组及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

1.3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干湿重法)

术后在相应时间点用过量的水合氯醛麻醉动物,迅速开胸暴露心脏,从左心室插管至主动脉根部,在右心耳剪开一小口当作出口。4%多聚甲醛ml快速灌注,之后稍减慢灌注速度继续固定,灌注约30分钟至动物四肢变硬,断头取脑,测湿重标本,取ICH侧皮质针孔前组织,厚约3mm脑组织测定湿重,然后将标本放于95℃烘箱中烘干24小时再称重,干湿重均由电子分析天平称量。脑组织含水量按如下公式计算:脑组织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干湿重均精确到0.1mg。

1.4伊文氏兰注射及标本采集

对照组注射2%伊文氏兰3ml/kg后24小时处死,ICH组和治疗组于造模前1小时注射等量的伊文氏兰。取脑前,用生理盐水左心室灌注至右心耳流出清亮液体。横断面切取损伤平面厚约3mm的脑组织,将其分为ICH侧皮质、皮质下和建侧皮质、皮质下4个部分,分析天平上称量其湿重,将各部分放入匀浆器匀浆,匀浆液为2ml的50%三氯乙酸(TCA),充分匀浆后,将组织匀浆液rpm离心20min,在伊文氏兰最大吸收光谱nm处检测吸光度,从伊文氏绘制标准曲线上查得伊文氏兰含量结果以ug/g脑组织表示。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剂量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组间比较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ICH后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变化规律

ICH组在造模后1小时即有脑组织含水量增加,但此时与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6h时ICH组脑含水量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增加明显,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3d时ICH组含水量达到高峰,与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并且此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别(P<0.05);7d时ICH组脑含水量仍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5),但治疗组和对照之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14d时ICH组与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ICH后大鼠脑组织伊文氏兰变化规律

ICH后1h脑出血组和治疗组即有伊文氏兰渗出,ICH组分别造模后6h和3d达到高峰;治疗组于造模后6h到达高峰。

3.讨论

脑出血(ICH)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ICH后继发性脑损伤是导致ICH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ICH后脑损伤的研究认为损伤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原发性脑损伤或称直接脑损伤,其损伤机制为ICH后神经元胞体受到挤压,轴突遭受撕扯、断裂,及ICH后神经细胞在营养摄取方面障碍,从而导致相应的脑损伤;二是继发性脑损伤或称间接脑损伤,其损伤机制包括血肿腔及周围急性炎性反应、血细胞的渗出及局部或全身免疫细胞的激活,并释放大量的有害因子(如免疫因子、血红蛋白)造成的脑损伤,同时有血脑屏障BBB的破坏及脑水肿、脑肿胀的形成,最终引起脑疝致患者死亡。有关继发性脑损伤的研究证实:ICH后红细胞成分血红蛋白被释放到脑组织或蛛网膜下腔中,其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了神经元细胞膜损伤、DNA片断化和细胞凋亡。目前研究认为继发性脑损伤在ICH后脑损伤中占有主导地位,而BBB的破坏又是继发性脑损伤的中心环节。

现阶段对BBB开放规律及时间还尚未定论:Hartl等人在研究动物脑皮质损伤(corticalcontusioninjury,CCI)后认为:BBB开放存在两个高峰,BBB于脑损伤后1小时左右首次开放,于24小时达到第一次高峰,其后渐下降。第二次开放高峰形成于伤后第3天;Baskaya等在研究脑外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后提出:脑损伤后BBB两次开放高峰分别形成于4-6小时和72小时,并且两次BBB开放与外伤后原发和继发性脑损伤是相对应的,他认为脑外伤可以直接导致BBB破坏即第一次开放高峰的到来,而第一次BBB开放高峰不仅使血细胞外渗,而且还有很多炎性因子也随之渗出,这样为炎性因子再次破坏BBB内皮细胞提供了前提,也为第二次BBB开放作了准备。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大鼠ICH后脑组织含水量及检测鼠脑组织中伊文氏兰含量得出了与TBI后BBB开放规律类似的结论:ICH后早期(1-6h)即有BBB开放并有脑水肿发生,至ICH后3d左右BBB再次开放,同时到达水肿最高峰,7d后水肿缓慢下降,14d后基本恢复对照组水平(见图1-2)。

脑血疏口服液具有“益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其主要成分为黄芪、水蛭、石菖蒲、牛膝及川芎,主要用于“气虚血瘀”所致中风患者。近年来,脑血疏口服液广泛应用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疗效肯定。年谢道珍等[3]研究结果显示,将脑血疏口服液用于出血脑中风患者后,其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87.74%。鲁明等采用脑血疏口服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结果显示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本次实验中,治疗组应用脑血疏口服液进行干预后,BBB开放起始时间较ICH组延后,并且脑水肿程度明显降低(见图1-2)。现在对BBB相关研究较多集中在其破坏方式上,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即细胞的坏死或凋亡;其二是细胞间紧密联结的破坏。那么脑血疏口服液是通过何种渠道对BBB进行保护,这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脑血疏口服液可以减轻ICH后脑损伤的可能机制为:通过抑制BBB的开放,减轻脑水肿的发生、发展,从而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中科UM-D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egc.com/njszz/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