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



封面上的图为供应基底节各个神经核团的动脉。

脑出血是指脑组织非外伤性自发性出血。占全部脑血管20-3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类型。其中脑叶出血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占20%。病因:高血压性脑出血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出血量大血液病:血小板减少和血友病-----点状环状出血,出血量小梗死后出血,血管淀粉样变性-----药物源性:抗凝治疗瘤卒中

病理:脑组织中不同部位出血的发生率及病因不同。

不同部位出血的概率,出血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不同。壳核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占30-50%;

其次是丘脑出血;

再次是脑桥出血;

再次是小脑出血;

脑室出血;

脑出血后大脑半球肿胀,严重时中线移位,脑室受压;同时脑回变宽,脑裂变浅。幕上出血使丘脑,脑干向下移位导致小脑天幕疝;若颅内压升高明显或者小脑出血可发生枕骨大孔疝。临床表现:危险因素:高血压,情绪激动,既往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血液病病史;起病形式:突然发病,瞬间达到高峰;常见表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表现);肢体偏瘫,感觉障碍(运动及感觉通路受损);脑膜刺激症(破入蛛网膜下腔);癫痫发作;特异性表现取决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以下为不同部位出血的典型表现:1.基底节出血:是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出血发生率从高到低:壳核,丘脑,尾状核。壳核出血:病变血管:豆文动脉,尤其是外侧支病变部位:壳核,出血量大时可压迫内囊临床表现: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内囊受累)、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右侧半球受累可伴有失语。出血量大可导致昏迷。丘脑出血:病变部位:丘脑病变血管:丘脑穿支动脉或丘脑膝状体动脉临床表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损伤),对侧肢体偏瘫----下肢重于上肢,自发性疼痛及感觉过度,精神症状,眼球运动障碍。尾状核出血:病变部位:尾状核病变血管:临床表现:破入脑室可出现脑膜刺激症,压迫内囊前肢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可伴有头痛,恶心等颅内高压表现。下图为基底节的解剖结构:

2.脑叶出血:脑叶出血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液病,高血压,moyamoya病;血肿大多局限在单个脑叶内,各脑叶发生出血的几率为:顶叶----颞叶----枕叶-----额叶脑叶出血的特点为:较深部出血出血量多,多表现为头痛/恶心;癫痫发作常见;肢体瘫痪轻,感觉障碍仅见于顶叶出血,昏迷少见;3.脑干出血:脑桥出血最常见,其次是中脑,延髓出血罕见;脑桥出血表现为头痛,恶心,眩晕(前听神经核);复视(外展神经核);眼球不同轴/侧视麻痹(脑桥侧视中枢),交叉型瘫痪(millard-gubler综合症)/偏瘫/四肢瘫(闭锁综合症);出血量大时很快意识障碍,针尖样瞳孔,侧视麻痹,四肢瘫患,呼吸抑制,去大脑僵直,应激性溃疡,中枢热;大多再48小时内死亡。4.小脑出血:约占10%病变血管:小脑上动脉出血最常见,多累计小脑齿状核;临床表现:眩晕,共济失调,步态异常;出血量大时向上压迫脑桥出现外展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侧视麻痹吞咽困难/四肢瘫等。向下压迫延髓出现枕骨大孔疝表现为去大脑僵直。5.脑室出血:分为原发性出血(脉络丛血管破裂出血)和继发性出血(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无局灶性神经缺损症状,容易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混淆。脑室大量出血时:昏迷,针尖样瞳孔,去大脑僵直,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尿崩症等。多死亡。脑出血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急性期ct对出血的敏感性较核磁号,表现为高密度灶;核磁在不同的时期对出血的表现不同,取决于血红蛋白的含量,下图为脑出血的核磁演变规律:

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是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必要时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基底节出血:壳核出血大于30ml,丘脑出血大于15ml;小脑出血:出血量大于10ml或直径大于3cm或合并脑积水;脑叶出血:危机生命时方可手术治疗。脑室出血:可考虑放脑脊液脑出血体积的计算:脑出血量(ml)=(长*宽*层面数*层面厚度(通常为1cm,薄层扫瞄是为0.5cm))/2破入脑室时需要外加脑室内体积,侧脑室为10-15ml,第三第四脑室为5-10ml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egc.com/njszz/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