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这些新生儿护理误区你中几个



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人们对自然界许多事情,无法解释或者难以理解,于是衍生出各种各样听起来神乎其神的传闻。不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传闻中许多都是不正确的。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丫妈以为这些传闻已经完全被摒弃。结果被朋友圈的一副图啪啪刷脸,看的揪心。这样的悲剧我们还要经历几次?

挤乳头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大,甚至分泌少许乳汁样液体,所以在民间有一种“挤乳头”的育儿习俗,就是挤压新生儿的乳头。特别是女宝宝,认为不挤压乳头,以后就不能给后代喂奶,其实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不论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出生3~5天后,都会出现乳腺肿胀的生理现象。触之有蚕豆大或山楂大小的硬结,轻轻挤压可有乳汁。这是由于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的结果,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此时,千万不要挤压,否则若不慎把乳头挤破,会带进细菌使乳腺红肿、发炎,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如果是女宝宝,挤压造成乳腺发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引发乳腺炎,或形成瘢痕,当宝宝发育为成年女性时,还会影响到泌乳。新生儿乳头凹陷亦不需要处理。

擦“马牙”

出生后3~5天,新生儿牙床上或上腭两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状白色颗粒,数目不一,看起来像刚刚萌出的牙齿,有的就像小马驹口中的小牙齿,所以人们把这种现象俗称为“马牙”。在我国民间有一种错误的做法,那就是认为“马牙”要用干净的布蹭掉才行。其实,这种民间传统的育儿习俗有害无益。

宝宝出生后,出现在其硬腭上的白色小珠,医学上称为“上皮珠”。上皮珠是细胞脱落不完全所致,对宝宝并没有任何影响,它往往会由于进食、吸吮的摩擦而自行脱落。由于宝宝口腔黏膜非常娇嫩,无论是用针挑刺或用粗布擦洗,都很容易损伤黏膜,造成口腔黏膜感染,严重时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所以,俗称的“马牙”不必特意处理,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如果非要用布将其蹭掉,反而是很危险的。

刀割“螳螂齿”

宝宝出生时,上下前部的牙床是不接触的,两侧后部各有一个隆起,上下能接触到的脂肪垫,俗称“螳螂齿”。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这种脂肪垫是多余的,常用刀割“螳螂齿”,其实这是很危险的。

“螳螂齿”对新生儿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宝宝吸奶时,前部用舌头和口唇黏膜、颊部黏膜抵住奶头,这时后部的脂肪垫关闭,帮助增加口腔中的负压,有利于宝宝吸奶。用刀割“螳螂齿”不但影响宝宝吸奶,还可引起口腔破溃、感染,甚至还可引起全身的败血症,严重的可致宝宝死亡。随着乳牙的萌出,这种高出的脂肪垫就会渐渐变平,所以不需要处理。

不能见光

新生儿不能被强烈光线照射,强烈光线会伤害宝宝。但这并不等于说新生儿不能见光,如果把宝宝的房间布置得很昏暗,或只给宝宝开一盏小瓦数的灯泡甚至彩灯,这对宝宝视觉发育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室内光线太暗,还可能影响妈妈的心情,使妈妈感到视觉疲劳。此外由于视线不清,爸爸妈妈也不能及时发现宝宝是否有皮肤黄疸或其他情况。所以,民间所说的新生儿不能见光是错误的。

合理安排新生儿的生活环境新生儿身体幼小、娇嫩,最好选择朝南的房间作为宝宝的居室。居室阳光充足,宝宝可以晒到太阳,不容易因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佝偻病。白天不要给宝宝的居室挂窗帘,尤其是比较厚、颜色比较深、花色比较暗的窗帘,晚上完全可以使用正常的照明灯。

不许碰前囟门

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新生儿的囟门是命门,不允许碰,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甚至医生在为宝宝检查囟门的张力和大小时,也往往会遭到父母的质疑。其实,碰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的说法没有科学根据。

囟门,俗称“天顶盖”,是宝宝颅骨与颅骨之间尚未完全衔接的。两块额骨与顶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只有脑膜、头皮和皮下组织的菱形空间,叫前囟门;两块顶骨与枕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小三角,叫后囟门。人们常说的囟门是指前囟门。新生儿前囟平均是2.5×2.5厘米,也有个体差异。宝宝前囟如果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前囟过小常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囟门固然很重要,要注意保护,但传统育儿经验中“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睡头形

民间育儿还有一个习惯做法是让新生儿睡硬枕头,比如豌豆枕头、绿豆枕头等,认为这样能够睡出好头形,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新生儿颅骨容易变形,主要是由于骨缝尚未闭合,受到挤压时,会出现骨缝重叠或分离,使头形发生变化。宝宝的头在出生后1个月内,生长速度比人生的任何时期都快,头围可扩大3厘米。头骨的急剧生长,不一定会左右对称。左右不同,并不是因为外界压迫,而是因为内部的力量所致。妈妈对宝宝头部的形状不必太费心思,每一个宝宝头部都会有些偏斜,即使是相当偏斜的头在过周岁生日时也会变得不明显了。

裹“蜡烛包”

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新生宝宝应该用襁褓紧紧包裹起来,只露出脑袋,就像一根蜡烛一样,俗称“蜡烛包”。那样宝宝才会感到足够温暖,睡得更好,手脚更直,长大不会成“O”形腿。但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对宝宝有害无益。

虽然新生儿的手脚总爱蜷缩着,但那是因为宝宝在妈妈子宫里就是这样的姿势,出生后随着周围环境空间的扩大、身体的发育,手臂和腿脚会自然恢复伸直,不需要家长刻意去绑直。

包裹得太紧将使宝宝的呼吸及血液循环变得不通畅,直接影响到宝宝肺部和胸廓的发育;同时还会压迫到腹部,使得胃肠道的蠕动变慢,容易导致腹胀、食欲不振和便秘等问题。

由于四肢活动受限,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发育都将受到限制,并且宝宝的感知觉和智力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学习正确的新生儿护理知识

摒弃老旧的传统观念

科学护理新生儿,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其他精彩内容点击下面的标题直接查看

◆吐槽

老大是女孩,我怀个二胎怎么这么累?!

内容导读:在这里,我只想想郑重地说一句:请停止对我的二宝性别的“关心和问候”,我一点都不需要!谢谢!

◆天,医院孩子就生出来了?!

内容导读:她把宝宝生在家里了。老公接生,没剪脐带的时候,打了。经过医生观察诊断,确定“母子平安”!

想找到和你一样,在育儿路上追求成长和进步的家长伙伴吗?

长按下方







































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egc.com/njszz/1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