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孕读婴儿的心理发展



观middot非洲5月3日非 http://www.qiruicar.com/lsyg/5780.html

1

婴儿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

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进步是极为明显的及心理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一生都具有重要的,长远的影响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对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也影响结构,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其功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度。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1)脑重与头围。婴儿大脑从胚胎时期开始发育,出生时已重达–克,是成人脑重的25%,而这时,体重只占成人的5%。

此后第一年内,脑中增长最快,6个月时已达–克,约占成人脑重的50%,十二个月时已达-克,24个月增长到-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36个月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范围,此后发育速度变慢。15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这些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阶段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情况。

与大脑皮质面积的发展密切相关。婴儿头围也存在类似的发展变化。刚出生时,头围已达34厘米左右,达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时达46–47厘米,24个月时达48–49厘米,此后增长速度变慢,10岁时才达52厘米。新生儿头围过小,小于32厘米或3岁后仍小于45厘米,又称小头畸形,则其大脑发育将受严重影响,智力发育易出现障碍。新生儿头围过大,超过37厘米又称巨头畸形,则表明婴儿患有脑积水或巨脑畸形等脑部病变,必须尽快检查治疗。当然有个别婴儿头围过大或过小,纯粹是由体重过大或过小引起的,而不存在其他病因

(2)大脑皮质。胎儿六或七个月时,脑基本结构就已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基本上完成,大多数勾回都已出现。脑岛已被临近脑叶掩盖,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此后,婴儿皮脂细胞迅速发展,层次扩展,神经元密度下降且相互分化,突触装置日趋复杂化。到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整个皮质广度的变化与髓鞘化程度密切相关。

2、婴儿大脑的功能发展。

(1)脑电

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5个月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则呈现出与新生儿相似的脑电图,脑电活动开始具有连续性和初步的节律性,形成睡眠或觉醒的脑电图。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5-12个月外部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发生变化。12-36个月,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达到7-8次/秒,脑电图的性质也复杂化,前中央部位出现高振幅缓慢波。β波增加,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个体变异开始增大

(2)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及其皮质上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婴儿只要触动新生儿身体任何部位,就会引起头手足等乱动。此后,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中的中脑。等具有控制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主要生物机能的作用,随着皮质的发展,婴儿的反射动作将越来越少,高级智力活动进一步发展。

(3)大脑单侧化。

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差异。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在新生儿阶段就能观察到某种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只表明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量的差异并非质的区别,以后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的差异。

3、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婴儿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后天受到的对其身体及神经系统的刺激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婴儿大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修复性

(1)婴儿脑的可塑性

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单纯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两者结合的产物。在突触形成处于高峰的时期。婴儿大脑所受到的恰如其分的刺激,对这一过程的进行是至关重要的。早期经验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至萎缩,并构成永久性伤害。早期营养不良也会对婴儿脑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使脑细胞发育不正常

(2)婴儿脑的修复性

一般来说,脑损伤是难以弥补的。原因之一就是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其他细胞的生长,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值,但是婴儿大脑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一侧半球受损后,另一侧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

(二)、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正常值。婴儿生理发展过程是指其身体各部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生长发育过程。生长是指量的增加,如身高体重各器官的增长,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由于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高体重或其他生理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我们不能凭婴儿某一时期某一方面发展过早或过晚,就断定婴儿发育异常,只有连续系统综合的观察才能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1、体重刚出生时,足月男婴体重为3.3-3.4千克,足月女婴体重为3.2-3.3千克,在正常喂养情况下,到五个月婴儿体重增加一倍,12个月时增加两倍,此后速度放慢,到30个月时达出生体重四倍即十三千克左右

2、身高刚出生时,足月新生儿身高约为50厘米。其中男婴比女婴略高,头胎比二三胎略矮。婴儿身高没有体重增长的速度快,一般来说,第一年内增长25厘米,第二年内增长10厘米。新生儿身高于其余成年以后,身高没有密切关系。3、上部量,下部量,和胸围

自婴儿头顶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为上部亮,由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的长度为下部量。上下部量的比值:婴儿刚出生时,男婴为1.64,女婴为1.62,1岁时男婴为1.45,女婴为1.40,两岁时男婴为1.34,女婴为1.32。胸围反映了婴儿身体形态与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婴儿刚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到18个月时才超过头围,其后胸围逐渐较大。

二者发育正常值

4、牙齿和骨骼发育婴儿的牙齿根据其位置、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切牙、尖齿和乳磨牙。婴儿乳牙在出生后6-9个月开始生长。婴儿骨骼发育。一般来说,12个月是婴儿碗骨已发育出头状骨和钩状骨,36个月时长出三角骨,13岁时腕骨骨化过程才能全部完成

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正常值

(一)、动作的发生和新生儿动作研究

动作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期,胎儿期的胎动或一些反射活动才是最早产生的动作。

2个月时,胎儿便可利用头或臀的旋转使身体弯曲从而离开自己,

3个月的胎儿已出现巴宾斯基反射和其他类似吸吮反射及抓握反射活动。

5个月后逐渐获得了防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和强直性颈反射等对其生命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的本能动作。

婴儿早期0-3个月共存在73种无条件反射。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活动就有40多种,常见的有20多种。新生儿还具有躲避来物、够取物体和同步模仿与反应等动作能力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1行走动作的发展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于动作密切相关

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5-9/10个月婴儿开始对自己动作所导致的结果感兴趣,并会为自己感兴趣的结果重现而重复相应动作。表明个体行为的手段与目的开始分化,感知运动智力始见端倪。

在范型之间、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协调阶段,9/10–11/12个月,动作作为个体实现目的之手段的功用性进一步明确。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已有动作范型开始可以组合起来以达到新的目的。

随后,婴儿能够通过偶然的尝试发现新的动作方式,11/12–18个月,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获得对客观外界的最初认识。

由此可见,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来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向内内的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

在心理发展初期,外显动作是婴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工具。向客体施加动作,并根据动作的结果进一步调整动作方式是婴儿认识客观的基本途径。

随着婴儿与客观外界进行有效交往的动作不断丰富、复杂、熟练化、到18–24个月,婴儿开始形成心理表征能力,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动作及客观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了心理的内化过程。此时,婴儿可以通过在头脑中组织动作范型来构成达到目的的新动作,而不需要外显的试误动作动作是个体心理不断内化的基础,并为个体内化的心理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是个体心理的内化过程得以持续进行。

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的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动作不断练习、丰富、提高,可以促进大脑在结构上的完善,从而为个体早期心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动作是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其感知觉精确化

(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合和重建。动作既可以促使个体认知结构的内涵不断充实,还可以通过提供新经验来引起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环境刺激间的冲突不协调,为打破原有认知结构,并促使其向新结构转换提供现实的可能性

(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重要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egc.com/njszd/1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