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
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比邻近分腔的压力高,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称为脑疝。
发病部位
头部
主要症状
剧烈头痛,呕吐,嗜睡等主要病因脑内任何部位占位性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均可导致颅内各分腔因压力不均诱发脑疝。引起脑疝的常见病变有:
①损伤引起的各种颅内血肿,如急性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
②各种颅内肿瘤特别是位于一侧大脑半球的肿瘤和颅后窝肿瘤;
③颅内脓肿;
④颅内寄生虫病及其他各种慢性肉芽肿。
5先天因素,如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此外,如对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腰椎穿刺释放过多的脑脊液,导致颅内各分腔之间的压力差增大,可促使脑疝的形成。
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颅腔被大脑镰和小脑幕分割成压力均匀、彼此相通的各分腔。小脑幕以上称幕上腔,又分为左右两分腔,容纳左右大脑半球;小脑幕以下称为幕下腔,容纳小脑、桥脑和延脑。当某种原因引起某一分腔的压力增高时,脑组织即可从高压力区通过解剖间隙或孔道向低压力区移位,从而产生脑疝。疝出的脑组织压迫临近的神经、血管等组织结构,引起相应组织缺血、缺氧,造成组织损伤功能受损。神经受压或牵拉
脑疝压迫或牵拉临近脑神经产生损伤,最常见动眼神经损伤。动眼神经紧邻颞叶钩回,且支配缩瞳的神经纤维位于动眼神经的表层,对外力非常敏感。
脑干病变
移位的脑组织压迫或牵拉脑干导致脑干变形、扭曲,影响上、下行神经传导束和神经核团功能,出现神经功能受损,
血管变化
供应脑组织的动脉直接受压或者牵拉引起血管痉挛,造成缺血、出血、继发水肿和坏事软化,静脉淤滞,可东芝静脉破裂出血或神经组织水肿。
脑脊液循环障碍
中脑周围脑池是脑脊液循环必经之路,小脑幕切迹疝可使中脑周围脑池受压,导致脑脊液向幕上回流障碍。
疝出脑组织的变化
疝出脑组织可因血液循环障碍发生充血、出血或水肿,对临近组织压迫加重。
治疗方式
处理脑疝是由于急剧的颅内压增高造成的,在做出脑疝诊断的同时应按颅内压增高的处理原则快速静脉输注高渗降颅内压药物,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当确诊后,根据病情迅速完成开颅术前准备,尽快手术去除病因,如清除颅内血肿或切除脑肿瘤等。如难以确诊或虽确诊而病因无法去除时,可选用下列姑息性手术,以降低颅内高压和抢救脑疝。
脑室外引流术
可在短期内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暂时缓解病情。对有脑积水的病例效果特别显著。
减压术
小脑幕切迹疝时可作颞肌下减压术,枕骨大孔疝时可作枕下减压术。这种减压术常造成脑组织的大量膨出,对脑的功能损害较大,故非迫不得已不宜采用。
脑脊液分流术
适用于有脑积水的病例,根据具体情况及条件可选用:
①脑室脑池分流术;
②脑室腹腔分流术;
③脑室心房分流术等。
内减压术
在开颅术中遇到脑组织大量膨出,无法关闭脑腔时,不得不作部分脑叶切除以达到减压目的。但这只能作为一种最后的方法来考虑。
㈠观察要点
⒈密切观察脑疝的前驱症状,及时早期发现颅内压增高:脑疝是颅内压增高所引起的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综合征,颅内压超过cmH2O持续1h即可引起脑疝。一旦患者有剧烈头痛且呈进行性加重和频繁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应警惕是脑疝前驱期。
⒉意识观察:评估GLS意识障碍指数及反应程度;意识变化是脑疝出现之前的重要表现。
⒊瞳孔的监测:根据脑疝的五期临床表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已属于脑疝中晚期。
⒋生命体征的观察: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慢且洪大,呼吸深而慢,提示脑疝前驱期。若脑疝发展迅速,呼吸可突然停止,急性后颅内凹血肿时呼吸变慢有提示枕骨大孔疝的意义。
脑疝患者的饮食
1.不要喝酒,不要抽烟,不要吃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
2.禁忌高盐。避免由于钠离子在机体潴留引起高血压升高,进而导致颅内压升高
3不要吃生冷食物
4不要吃油腻食物
术后6h内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去骨瓣处向上,头部垫枕抬高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每2h更换体位1次。术后72h内,取头高位半坡卧位,头部保持中位,避免前屈、过伸、侧转,以免影响脑部静脉回流,尽量避免过度刺激和连续性护理操作。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止舌后坠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造成患者窒息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egc.com/njsys/9910.html
- 上一篇文章: 会议PPT介绍1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最
- 下一篇文章: 科室动态神经外科顺利完成第二例脑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