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前线新生宝宝屡闯鬼门关,多学科协
他出生仅5天,因出现发热、腹胀、严重休克等重症情况而转入我院。
他经历两次大手术,修补了胃穿孔、清理了颅内出血和脑积水,他也经历了全身血液滤过。
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持续高热、脉搏微弱、血氧不稳定、肾功能衰竭、无尿、腹硬如铁、出血难止、皮肤大片僵硬坏死、白细胞和血小板急剧下降、脓毒症DIC以及血液滤过抗凝……他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次被医务人员成功挽救。44天后,医院新生儿科44床的他终于回到了父母的怀抱,康复出院了!
时间回到两个月前,9月21日的中午时分,医院新生儿科(NICU)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电话医院医生的声音:“医院吗?我们这里有个危重患儿,现在5天大,昨天出现有发热、腹胀、反应差,现在严重休克,需要你们协助转院抢救!……”
胃穿孔命悬一线,多学科奋力抢救
时间就是生命。NICU邓碧滢主治医师带领的急救团医院,立即进行了系列抢救,然后将患儿转运回院。当病房的主诊团队从转运车里接过患儿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这必将是一场艰难无比的战役:孩子全身浮肿,腹部膨隆,皮肤布满花斑纹,四肢冰凉,脉搏微弱,心率超过次/分,呈严重的休克状态,抢救刻不容缓。
科室立即成立由科主任李宁博士领导的抢救小组,呼吸支持、容量支持、胃肠减压、腹腔穿刺、化验检查……抢救和诊断同时进行,迅速而有条不紊。腹腔穿刺引流出多量含粪渣的腹水,腹部CT的结果同时回报:气腹。诊断在最短时间内明确:消化道穿孔!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这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急症,手术刻不容缓。小儿外科马达主任、麻醉科刘医院,率领各自团队通力合作。手术很顺利,但剖腹探查的结果仍超出我们想象:孩子的胃部有一个直径4cm、与胎儿胃一般大的大穿孔,腹腔里满是粪便和脓苔,黏在腹膜上难以清理干净,这种情况对成人来说都异常凶险,更何况是只有几天大的宝宝?
血液滤过显神通,日夜呵护创奇迹
破裂的胃壁已被修补完整,污染的腹腔也尽可能地清洗干净了。然而,与预想中的一样,手术和各种强有力的抢救措施并未阻挡病情的恶化,严重的腹腔感染、血流感染带来难治性休克、严重腹腔高压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多脏器功能损害及衰竭,孩子出现了持续高热、脉搏微弱、血氧不稳定、肾功能衰竭、无尿、腹硬如铁、出血难止、皮肤大片僵硬坏死,白细胞和血小板急剧下降,这是所有医生都不愿碰到的糟糕局面,哪怕是一点点的病情变化都可能夺去孩子生命,真可谓命悬一线。
一次次的病情讨论,得出结论只有一个:病情极危重,存活机会渺茫。越是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越激发起医务人员向困难挑战的信念,PICU马可泽主任、NICU李宁主任、何晓光副主任等专家,再一次组织讨论,果断启用血液滤过,以争取最后一线将孩子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的机会。血液滤过是一种先进的技术,能够稳定循环、清除炎症因子、肾脏替代治疗,但在新生儿患者中,因操作难度大且并发症多,极少开展,且多以失败告终。但对新生儿因操作难度大且并发症多,极少开展且多以失败告终。而我们深信: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一百二十努力,并与家长反复积极沟通:九死一生的时候,撑住,或许就有希望;风险,我们一起承担。
进行血液滤过首先必须建立大血管通路,新生儿血管细小、脆弱,特别是一个原本就存在严重休克、渗漏、浮肿的孩子,加上之前多次抢救,血管的状况极不理想,在如此不堪的条件下要成功留置大血管通路,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没有大血管通路,血液滤过就无法进行。NICU列锦艮代护士长带领着护理团队经过整整4个小时的努力奋战,终于完成了血管通路的建立。一直待命的PICU团队迅速操作,不到1小时,血液滤过管路顺利放置、机器开始工作。
因为新生儿血容量少、凝血功能差,所以对血滤各种参数的把控要求极高。有着丰富儿童血液滤过经验的马可泽主任带着NICU医护人员精心计算、时时调节参数,共商每一个治疗决定,应对每一个病情变化。而对于护理团队而言,血管通路的维护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患儿出现DIC,穿刺点多处渗血,皮肤水肿后就像水豆腐一样脆弱,加上感染导致的皮肤僵硬和坏死,护理难度剧增。护士需要每小时给伤口更换敷料,每次都需要两个护士小心翼翼、非常轻柔地操作长达半小时。
严防死守是抢救这种极其危重病人的唯一方法,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盯着血透机、盯着呼吸机、盯着集尿袋,盯着那一个个数字的变化,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上苍终于眷顾了这个可怜而又顽强的孩子,随着血液滤过仪器的运转,孩子的生命体征逐渐趋向平稳。5天后,空荡荡的尿管里终于出现了几滴无比珍贵的尿液!这是一个让人热泪盈眶的时刻,这是生命的曙光,有尿,意味着病情有转机,意味着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血液滤过持续运转9天,孩子的病情得到进一步的缓解,血透机顺利撤离。但因为胃破裂后大量粪便污染腹腔,难以通过手术冲洗彻底清除,孩子的腹腔引流物中始终混有粪便,严重的腹腔感染难以控制,并出现肺出血。
就在大家为孩子后续诊疗进退两难之时,医务科再次组织了NICU、PICU、小儿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进行院内大会诊,商讨相关检查和后续治疗方案。为尽力给予孩子生的希望,在其巨额欠费的情况下,临购了昂贵的三线抗生素予以治疗,经过23个昼夜的奋战,凭着我们对生命的无比执着,孩子的病情终于稳定,感染控制,炎症消除,顺利撤离呼吸机。生死之间,坚持与力量同在,漫长、艰难的23天,终于告一段落。
命途多舛家长欲放弃,仁心仁术医者倾力相助
现实情节如同电影,一波三折。因为脓毒症、DIC,孩子颅内出血、脑积水,复查头颅CT提示脑积水增多,压迫脑实质,如不及时处理,预后不良!遂经全院多学科又一次紧急会诊,商讨决定选择最先进又安全可靠的OMMAYA球囊植入术处理孩子脑积水问题。然而就在此时,面对长时间住院救治所产生的巨大医疗费用,起初要求积极救治的孩子父亲已然失去信心,无奈地决定放弃救治。但孩子的脑积水在进展,如不及时处理,将面临脑瘫、智力运动功能低下的严重不良预后。就这样按孩子父亲的意见不管了吗?医生们“另辟蹊径”,找来了孩子的母亲。母亲抱着从死神手里夺回来的孩子,非常坚决地要求积极治疗。小儿神经外科张振武副主任医师顺利为孩子完成了手术,术后1周脑脊液引流量逐渐减少,复查头颅CT平扫示脑积水基本吸收,脑室基本恢复正常大小,脑实质恢复至解剖位置。
信念所向,一往无前。
我们,终于赢了。
康复锻炼保障预后,坚强宝宝重获新生
这一场持久的生死之战,终于闻到了胜利的气味,但因严重脓毒症对机体的极大打击,加上颅内出血及脑积水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损伤,撤离呼吸机后几乎不能自己吃奶,目光呆滞。于是,新生儿神经康复组谢松敏组长每天早来晚归,在床旁给孩子进行吞咽训练和其他综合功能的康复锻炼。
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这位住在44床的危重患儿,经过44天的住院治疗,恢复情况较预期理想,感染指标正常,顺利离氧,吃奶有力,体重稳步增长,坚强的宝宝终于可以回到父母亲的怀抱。出院当天,孩子家属对医护人员们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对我们医护人员而言,孩子康复出院及家人幸福的微笑,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也是鼓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面对家属的感谢,一名参与救治的医务人员如是说。
祝福
据悉,目前孩子仍需定期进行神经康复治疗,小编在此也衷心祝福他:面朝阳光,茁壮成长!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egc.com/njshl/9909.html
- 上一篇文章: 婴幼儿梗阻性脑积水手术方式的选择
- 下一篇文章: 总结侧脑室出血的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