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要挤奶头这12种育儿观不能信
小宝说
不同的人生经历决定了我们和老一辈有着不同的育儿观和育儿方式。
在新生儿儿护理的问题上常常有这样的矛盾,究竟是现代的护理方法更科学前卫,还是传统的育儿习俗更实用有效?谁对谁错?两代新老育儿方式的比拼正式拉开序幕……
擦“马牙”
给新生儿“擦马牙”有害无益。出生后3~5天后,内牙床上或上腭两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状白色颗粒,数目不一,看起来像刚刚萌出的牙齿,有的就像小马驹口中的小牙齿,所以人们把这种现象俗称为“马牙”。在我国民间有一种错误的做法,那就是认为“马牙”要用干净的布蹭掉才行。其实,这种民间传统的育儿习俗有害无益。
这种在出生后,有时出现在其硬腭上的一些白色小珠,医学上称为“上皮珠”。上皮珠是细胞脱落不完全所致,对宝宝并没有任何影响,它往往会由于进食、吸吮的摩擦而自行脱落。由于宝宝口腔黏膜非常娇嫩,无论是用针挑刺或用粗布擦洗,都很容易损伤黏膜,造成口腔黏膜感染,严重时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所以,俗称的“马牙”不必特意处理,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如果非要用布将其蹭掉,反而是很危险的。
螳螂齿有益无害?
宝宝出生时,上下前部的牙床是不接触的,两侧后部各有一个隆起,上下能接触到的脂肪垫,俗称“螳螂齿”。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这种脂肪垫是多余的,常用刀割“螳螂齿”,其实这是很危险的。
“螳螂齿”对新生儿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宝宝吸奶时,前部用舌头和口唇黏膜、颊部黏膜抵住奶头,这时后部的脂肪垫关闭,帮助增加口腔中的负压,有利于宝宝吸奶。用刀割“螳螂齿”不但影响宝宝吸奶,还可引起口腔破溃、感染,甚至还可引起全身的败血症,严重的可致宝宝死亡。随着乳牙的萌出,这种高出的脂肪垫就会渐渐变平,所以不需要处理。
挤乳头
可能引起乳腺发炎。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大,甚至分泌少许乳汁样液体,所以在民间有一种“挤乳头”的育儿习俗,就是挤压新生儿的乳头。特别是女宝宝,认为不挤压乳头,以后就不能给后代喂奶,其实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不论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出生3~5天后,都会出现乳腺肿胀的生理现象。触之有蚕豆大或山楂大小的硬结,轻轻挤压可有乳汁。这是由于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的结果,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此时,千万不要挤压,否则若不慎把乳头挤破,会带进细菌使乳腺红肿、发炎,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如果是女宝宝,挤压造成乳腺发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或形成瘢痕,当宝宝发育为成年女性时,还会影响到泌乳。新生儿乳头凹陷亦不需要处理。
新生儿不能见光
不能见光对新生儿视觉发育不利。新生儿不能被强烈光线照射,强烈光线会伤害宝宝。但这并不等于说新生儿不能见光,如果把宝宝的房间布置得很昏暗,对宝宝视觉发育是极为不利的。此外由于视线不清,爸爸妈妈也不能及时发现宝宝是否有皮肤黄疸或其他情况。所以,民间所说的新生儿不能见光是错误的。
合理安排新生儿的生活环境。新生儿身体幼小、娇嫩,最好选择朝南的房间作为宝宝的居室。居室阳光充足,宝宝可以晒到太阳,不容易因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佝偻病。白天不要给宝宝的居室挂窗帘,尤其是比较厚、颜色比较深、花色比较暗的窗帘,晚上完全可以使用正常的照明灯。
新生儿怕生,易受惊吓
太安静反而不利于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一些老人认为新生儿怕声响,易受惊,于是育儿经验不足的新爸爸妈妈们则依照传统方法,总是把坐月子的妈妈和新生儿的房间搞得静悄悄的,连走路也要小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了宝宝。
宝宝刚出生就可以听到声音。由于神经尚未发育完善,新生儿对刺激还缺乏定向力,他(她)们还不能分辨不同的声音。有时看起来像被惊吓了,其实这并不是宝宝的异常行为,而是正常的神经反射。那种唯恐声音吓着宝宝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不利于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不能碰宝宝前囟门
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没有科学根据。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新生儿的囟门是命门,不允许碰,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甚至医生在为宝宝检查囟门的张力和大小时,也往往会遭到父母的质疑。
囟门,俗称“天顶盖”,是宝宝颅骨与颅骨之间尚未完全衔接的部分。两块额骨与顶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只有脑膜、头皮和皮下组织的菱形空间,叫前囟门;两块顶骨与枕骨之间形成一个无骨的小三角,叫后囟门。人们常说的囟门是指前囟门。新生儿前囟平均是2.5×2.5厘米,也有个体差异。宝宝前囟如果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前囟过小常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囟门固然很重要,要注意保护,但传统育儿经验中“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imegc.com/njshl/7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凝智慧展学术共进步2016年浙江省妇
- 下一篇文章: 如何生一个高智商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