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本文作者为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李咏梅,本文已经发表在《儿科学大查房》年第二期。

摘要

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DSM-5)将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定义为一组以社会交流障碍、狭隘兴趣和刻板行为为特征的疾病。目前,关于ASD的病因学研究大多认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都可引起ASD。过去几十年,ASD逐渐成为了影响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世界各国的流行病学资料均显示ASD发病率递增。ASD的早期发现主要依赖父母及儿童初级保健医师,通常采用婴幼儿孤独症量表等合适的筛查工具进行筛查。迄今为止,并无特效药可用于治疗ASD。治疗ASD的教育训练的效果一直存在争议,但早期诊断和适当干预有利于改善患儿转归。

1.病例介绍

患儿男,2岁,因“不言语,不与小朋友玩耍”就诊,患儿8个月开始会无意识发“baba、mama”,目前尚无意识叫“爸爸妈妈”,高兴时会自言自语,话语含混不清,有时会无故发笑。听到自己姓名很少有反应,目光游离,对视少,喜欢独自玩耍;不会用食指指物,不会沿家长手指方向看物,有需求则拉家长的手去做,手势运用极少,不会点头摇头示意;不会示意要求大小便,不听指令,极少模仿,不会分享和炫耀,母亲悲伤时不会提供安慰;不会玩假装游戏及互动游戏,对父母依恋感不强。喜欢反复开关门、开关灯,喜欢转车轮、看吊扇;喜欢看电梯中的汽车广告;喜欢踮脚尖走路、爬高爬低,偶尔看手、玩手。曾喜欢看红色的LED灯、甩棍子;喜欢听音乐。记忆力好,会认路且坚持走同一条路线。脾气较大,发脾气时会尖叫、摔东西,有自伤行为。既往无特殊病史,否认“脑炎、脑膜炎”病史,否认“脑积水、脑瘫、高热惊厥、癫痫”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史,否认遗传性疾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家族中有“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学习障碍、孤独症、精神障碍”等类似疾病。患儿为第1胎第1产(G1P1)、足月顺产儿,出生体重为3.05kg,出生后为人工喂养,3个月抬头,7个月时会坐,10个月时会爬,15个月时会走。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家庭关系融洽。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尚可,头围52.5cm,前囟已闭。心肺腹无异常。神经系统体征无异常。

行为观察:听到自己姓名基本不应,对视少,不会顺手指看物,不会用食指指物,不会听指令指认父母;不会模仿假装吃饭;要求父母抱自己的意愿得不到满足时会哭闹。

辅助检查:脑电图示小儿正常睡眠脑电图。头部磁共振成像未见明显异常。脑单光子放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显示大脑左侧颞叶下回及海马灶存在阶段性血流灌注降低。遗传代谢病血液分析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2.诊疗经过

儿童发育行为专科医师通过对家长进行访谈并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发现该患儿既无语言交流也无非言语交流,极少发起社交活动,对他人的社交示意反应低下,对他人不产生兴趣,表现为严重的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显著。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诊断标准[1],患儿临床表现完全符合DSM-5中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诊断标准中4条,因此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确诊后,对患儿进行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估(PEP-3),结果显示:①发展及行为副测验:认知发展年龄14个月,程度中度;语言表达发展年龄<12个月,程度中度;语言理解发展年龄<12个月,程度重度;小肌肉发展年龄21个月,程度中度;大肌肉发展年龄23个月,程度中度;模仿发展年龄16个月,程度中度;情感表达能力、社交互动能力、行为特征(非语言)发展程度中度;行为特征(语言)发展程度重度;②儿童照顾者报告副测验:问题行为发展程度重度;个人自理发展年龄21个月,程度中度;适应行为发展程度中度;③合成分数:沟通发展年龄8.7个月,程度中度;体能发展年龄20个月,程度中度;行为发展程度重度。

患儿目前表现及PEP-3结果表明患儿总体能力较差。治疗上以特殊教育训练为主,必要时结合药物治疗。通过家长情况调查表及数次与老师及家长的沟通,制定训练计划,以“结构化”为主的综合教育及训练,开展“个别辅导课、运动课、游戏课、音乐课”等内容,进行一对一、面对面地训练,加强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以提高其认知、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等运动能力,并训练其交往互动能力。指导家长问题行为的基本处理原则,运用行为矫正法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合理使用奖励。教育干预原则强调早期干预、科学性、系统性、个体化、长期高强度、社区化和家庭化。

请将您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儿科学大查房》的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
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imegc.com/njscs/7225.html